智慧旅游
旅游资讯
户外乐园
   
大美中原
文博文创

扫一扫切换

手机版本

特色景区
美食河南
酒店民宿
乡村振兴
旅游攻略
城市更新
文旅河南
   
博物院丨红釉龙头烟囱陶灶:灶者,生养之本
来源:正观新闻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3-04-25 | 121 浏览量 | 分享到:


       “无论生前身后,这‘做饭的家伙’,还是在自己手里才安心。”

       红釉龙头烟囱陶灶,陶质明器,汉代文物,高25.5厘米,纵45厘米,横19.2厘米,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南阳发掘出土,现藏河南博物院。

       红釉龙头烟囱陶灶为长方形,红陶胎,模制。上面设三个火眼,上附三个釜(中国古代炊器),其中第一、二釜上置有甑(古代蒸饭的炊具)。灶前壁高出灶面,有拱式遮烟檐,前下方中间有拱形通地火门,火门上方有一灶神位于一模印的庑殿建筑中央。灶后壁高出灶面,有呈矩形的挡风墙,中间伏有一昂首张口的龙首作烟囱。



        “灶者,生养之本。”民以食为天,对普通民众来说,与生活联系最紧密、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吃饭了。

        灶前设灶神主管饮食制作,灶后设以龙(水神)首来象征烟囱,以防御火灾,祈福保平安。大多古代百姓的一生就围绕着这小小的灶台而展开。

       一锅一灶烹出酸甜苦辣,一碗一筷尽享人间烟火。无论生前身后,这“做饭的家伙”,还是在自己手里才安心。



专家解读:

        据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、文博研究馆员郭灿江介绍,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,《汉书·五行志》称:“灶者,生养之本。”汉末刘熙所作《释名·释宫室》称:“灶,造也,创造食物也。”

        两汉时期是我国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炊具——灶的出现和定型阶段。西汉中前期的陶灶,形制相对较为简单,多有1个火眼,在墓葬中出土数量不多。到了西汉晚期,灶面火眼开始增加到2至3个,灶面也开始出现了模印食品和厨房用具,并在灶面边缘和侧面出现刻划图案,使陶灶更具有装饰艺术性。

        陶灶在随葬陶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,几乎成了墓葬必需的随葬品之一。这些陶灶模型的出土,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炊饮习惯和葬俗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。